一、为什么要用分布式ID?
在说分布式ID的具体实现之前,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用分布式ID?分布式ID应该满足哪些特征?
1、什么是分布式ID?
拿MySQL数据库举个栗子:
在我们业务数据量不大的时候,单库单表完全可以支撑现有业务,数据再大一点搞个MySQL主从同步读写分离也能对付。
但随着数据日渐增长,主从同步也扛不住了,就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分库分表,但分库分表后需要有一个唯一ID来标识一条数据,数据库的自增ID显然不能满足需求;特别一点的如订单、优惠券也都需要有唯一ID
做标识。此时一个能够生成全局唯一ID
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这个全局唯一ID
就叫分布式ID
。
2、那么分布式ID需要满足那些条件?
- 全局唯一:必须保证ID是全局性唯一的,基本要求
- 高性能:高可用低延时,ID生成响应要块,否则反倒会成为业务瓶颈
- 高可用:100%的可用性是骗人的,但是也要无限接近于100%的可用性
- 好接入:要秉着拿来即用的设计原则,在系统设计和实现上要尽可能的简单
- 趋势递增:最好趋势递增,这个要求就得看具体业务场景了,一般不严格要求
二、 分布式ID都有哪些生成方式?
今天主要分析一下以下9种,分布式ID生成器方式以及优缺点:
- UUID
- 数据库自增ID
- 数据库多主模式
- 号段模式
- Redis
- 雪花算法(SnowFlake)
- 滴滴出品(TinyID)
- 百度 (Uidgenerator)
- 美团(Leaf)
那么它们都是如何实现?以及各自有什么优缺点?我们往下看
1、基于UUID
在Java的世界里,想要得到一个具有唯一性的ID,首先被想到可能就是UUID
,毕竟它有着全球唯一的特性。那么UUID
可以做分布式ID
吗?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并不推荐!
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UUID
的生成简单到只有一行代码,输出结果 c2b8c2b9e46c47e3b30dca3b0d447718
,但UUID却并不适用于实际的业务需求。像用作订单号UUID
这样的字符串没有丝毫的意义,看不出和订单相关的有用信息;而对于数据库来说用作业务主键ID
,它不仅是太长还是字符串,存储性能差查询也很耗时,所以不推荐用作分布式ID
。
优点:
- 生成足够简单,本地生成无网络消耗,具有唯一性
缺点:
- 无序的字符串,不具备趋势自增特性
- 没有具体的业务含义
- 长度过长16 字节128位,36位长度的字符串,存储以及查询对MySQL的性能消耗较大,MySQL官方明确建议主键要尽量越短越好,作为数据库主键
UUID
的无序性会导致数据位置频繁变动,严重影响性能。
2、基于数据库自增ID
基于数据库的auto_increment
自增ID完全可以充当分布式ID
,具体实现:需要一个单独的MySQL实例用来生成ID,建表结构如下:
1 | CREATE DATABASE `SEQ_ID`; |
当我们需要一个ID的时候,向表中插入一条记录返回主键ID
,但这种方式有一个比较致命的缺点,访问量激增时MySQL本身就是系统的瓶颈,用它来实现分布式服务风险比较大,不推荐!
优点:
- 实现简单,ID单调自增,数值类型查询速度快
缺点:
- DB单点存在宕机风险,无法扛住高并发场景
3、基于数据库集群模式
前边说了单点数据库方式不可取,那对上边的方式做一些高可用优化,换成主从模式集群。害怕一个主节点挂掉没法用,那就做双主模式集群,也就是两个Mysql实例都能单独的生产自增ID。
那这样还会有个问题,两个MySQL实例的自增ID都从1开始,会生成重复的ID怎么办?
解决方案:设置起始值
和自增步长
MySQL_1 配置:
1 | set @@auto_increment_offset = 1; -- 起始值 |
MySQL_2 配置:
1 | set @@auto_increment_offset = 2; -- 起始值 |
这样两个MySQL实例的自增ID分别就是:
1、3、5、7、9
2、4、6、8、10
那如果集群后的性能还是扛不住高并发咋办?就要进行MySQL扩容增加节点,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
"从上图可以看出,水平扩展的数据库集群,有利于解决数据库单点压力的问题,同时为了ID生成特性,将自增步长按照机器数量来设置。
增加第三台MySQL
实例需要人工修改一、二两台MySQL实例
的起始值和步长,把第三台机器的ID
起始生成位置设定在比现有最大自增ID
的位置远一些,但必须在一、二两台MySQL实例
ID还没有增长到第三台MySQL实例
的起始ID
值的时候,否则自增ID
就要出现重复了,必要时可能还需要停机修改。
优点:
- 解决DB单点问题
缺点:
- 不利于后续扩容,而且实际上单个数据库自身压力还是大,依旧无法满足高并发场景。
4、基于数据库的号段模式
号段模式是当下分布式ID生成器的主流实现方式之一,号段模式可以理解为从数据库批量的获取自增ID,每次从数据库取出一个号段范围,例如 (1,1000] 代表1000个ID,具体的业务服务将本号段,生成1~1000的自增ID并加载到内存。表结构如下:
1 | CREATE TABLE id_generator ( |
biz_type :代表不同业务类型
max_id :当前最大的可用id
step :代表号段的长度
version :是一个乐观锁,每次都更新version,保证并发时数据的正确性
id | biz_type | max_id | step | version |
---|---|---|---|---|
1 | 101 | 1000 | 2000 | 0 |
等这批号段ID用完,再次向数据库申请新号段,对max_id
字段做一次update
操作,update max_id= max_id + step
,update成功则说明新号段获取成功,新的号段范围是(max_id ,max_id +step]
。
1 | update id_generator set max_id = #{max_id+step}, version = version + 1 where version = # {version} and biz_type = XXX |
由于多业务端可能同时操作,所以采用版本号version
乐观锁方式更新,这种分布式ID
生成方式不强依赖于数据库,不会频繁的访问数据库,对数据库的压力小很多。
5、基于Redis模式
Redis
也同样可以实现,原理就是利用redis
的 incr
命令实现ID的原子性自增。
1 | 127.0.0.1:6379> set seq_id 1 // 初始化自增ID为1 |
用redis
实现需要注意一点,要考虑到redis持久化的问题。redis
有两种持久化方式RDB
和AOF
RDB
会定时打一个快照进行持久化,假如连续自增但redis
没及时持久化,而这会Redis挂掉了,重启Redis后会出现ID重复的情况。AOF
会对每条写命令进行持久化,即使Redis
挂掉了也不会出现ID重复的情况,但由于incr命令的特殊性,会导致Redis
重启恢复的数据时间过长。
6、基于雪花算法(Snowflake)模式
雪花算法(Snowflake)是twitter公司内部分布式项目采用的ID生成算法,开源后广受国内大厂的好评,在该算法影响下各大公司相继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分布式生成器。
"Snowflake
生成的是Long类型的ID,一个Long类型占8个字节,每个字节占8比特,也就是说一个Long类型占64个比特。
Snowflake ID组成结构:正数位
(占1比特)+ 时间戳
(占41比特)+ 机器ID
(占5比特)+ 数据中心
(占5比特)+ 自增值
(占12比特),总共64比特组成的一个Long类型。
- 第一个bit位(1bit):Java中long的最高位是符号位代表正负,正数是0,负数是1,一般生成ID都为正数,所以默认为0。
- 时间戳部分(41bit):毫秒级的时间,不建议存当前时间戳,而是用(当前时间戳 - 固定开始时间戳)的差值,可以使产生的ID从更小的值开始;41位的时间戳可以使用69年,(1L << 41) / (1000L 60 60 24 365) = 69年
- 工作机器id(10bit):也被叫做
workId
,这个可以灵活配置,机房或者机器号组合都可以。 - 序列号部分(12bit),自增值支持同一毫秒内同一个节点可以生成4096个ID
根据这个算法的逻辑,只需要将这个算法用Java语言实现出来,封装为一个工具方法,那么各个业务应用可以直接使用该工具方法来获取分布式ID,只需保证每个业务应用有自己的工作机器id即可,而不需要单独去搭建一个获取分布式ID的应用。
Java版本的Snowflake
算法实现:
1 | /** |
7、百度(uid-generator)
uid-generator
是由百度技术部开发,项目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baidu/uid-generator
uid-generator
是基于Snowflake
算法实现的,与原始的snowflake
算法不同在于,uid-generator
支持自定义时间戳
、工作机器ID
和 序列号
等各部分的位数,而且uid-generator
中采用用户自定义workId
的生成策略。
uid-generator
需要与数据库配合使用,需要新增一个WORKER_NODE
表。当应用启动时会向数据库表中去插入一条数据,插入成功后返回的自增ID就是该机器的workId
数据由host,port组成。
对于uid-generator
ID组成结构:
workId
,占用了22个bit位,时间占用了28个bit位,序列化占用了13个bit位,需要注意的是,和原始的snowflake
不太一样,时间的单位是秒,而不是毫秒,workId
也不一样,而且同一应用每次重启就会消费一个workId
。
参考文献
https://github.com/baidu/uid-generator/blob/master/README.zh_cn.md
8、美团(Leaf)
Leaf
由美团开发,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Meituan-Dianping/Leaf
Leaf
同时支持号段模式和snowflake
算法模式,可以切换使用。
号段模式
先导入源码 https://github.com/Meituan-Dianping/Leaf ,在建一张表leaf_alloc
1 | DROP TABLE IF EXISTS `leaf_alloc`; |
然后在项目中开启号段模式
,配置对应的数据库信息,并关闭snowflake
模式
1 | leaf.name=com.sankuai.leaf.opensource.test |
启动leaf-server
模块的 LeafServerApplication
项目就跑起来了
号段模式获取分布式自增ID的测试url :http://localhost:8080/api/segment/get/leaf-segment-test
监控号段模式:http://localhost:8080/cache
snowflake模式
Leaf
的snowflake模式依赖于ZooKeeper
,不同于原始snowflake
算法也主要是在workId
的生成上,Leaf
中workId
是基于ZooKeeper
的顺序Id来生成的,每个应用在使用Leaf-snowflake
时,启动时都会都在Zookeeper
中生成一个顺序Id,相当于一台机器对应一个顺序节点,也就是一个workId
。
1 | leaf.snowflake.enable=true |
snowflake模式获取分布式自增ID的测试url:http://localhost:8080/api/snowflake/get/test
9、滴滴(Tinyid)
Tinyid
由滴滴开发,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didi/tinyid。
Tinyid
是基于号段模式原理实现的与Leaf
如出一辙,每个服务获取一个号段(1000,2000]、(2000,3000]、(3000,4000]
Tinyid
提供http
和tinyid-client
两种方式接入
Http方式接入
(1)导入Tinyid源码: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didi/tinyid.git
(2)创建数据表:
1 | CREATE TABLE `tiny_id_info` ( |
(3)配置数据库:
1 | datasource.tinyid.names=primary |
(4)启动tinyid-server
后测试
1 | 获取分布式自增ID: http://localhost:9999/tinyid/id/nextIdSimple?bizType=test&token=0f673adf80504e2eaa552f5d791b644c' |
Java客户端方式接入
重复Http方式的(2)(3)操作
引入依赖
1 | <dependency> |
配置文件
1 | tinyid.server =localhost:9999 |
test
、tinyid.token
是在数据库表中预先插入的数据,test
是具体业务类型,tinyid.token
表示可访问的业务类型
1 | // 获取单个分布式自增ID |
备注
参考自:分布式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