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场景
单一数据库、单一系统无法支撑业务和数据的增长而出现拆分化的演进,数据存储于不同的事物管理单元但又要保证同步操作,这就产生了分布式一致性问题。
目前分布式一致性要求有多数据源一致性和SOA模式一致性,常见的有以下场景:
场景A:传统业务数据库瓶颈的分库方案
比如订单和积分表分在两台机器的两个库中,完成订单后需要增加积分。场景B:跨项目的基于中间库的协作方案
项目组A需要读取项目组B的交易状态,项目组B新建新库,同步一份交易状态到新库中,供项目组A查询。这是要保证当前库和新库的一致性。场景C:soa/微服务化后部分数据操作需要保证一致性
交易系统结算后,通知资产系统减库存等。
分布式理论
当我们的单个数据库的性能产生瓶颈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数据库进行分区,这里所说的分区指的是物理分区,分区之后可能不同的库就处于不同的服务器上了,这个时候单个数据库的ACID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情况了,而在这种ACID的集群环境下,再想保证集群的ACID几乎是很难达到,或者即使能达到那么效率和性能会大幅下降,最为关键的是再很难扩展新的分区了,这个时候如果再追求集群的ACID会导致我们的系统变得很差,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理论原则来适应这种集群的情况,就是 CAP 原则或者叫CAP定理,那么CAP定理指的是什么呢?
CAP定理
CAP定理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ric Brewer教授提出来的,他指出WEB服务无法同时满足一下3个属性:
- 一致性(Consistency) : 客户端知道一系列的操作都会同时发生(生效)
- 可用性(Availability) : 每个操作都必须以可预期的响应结束
- 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 : 即使出现单个组件无法可用,操作依然可以完成
具体地讲在分布式系统中,在任何数据库设计中,一个Web应用至多只能同时支持上面的两个属性。显然,任何横向扩展策略都要依赖于数据分区。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在一致性与可用性之间做出选择。
这个定理在迄今为止的分布式系统中都是适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时候有同学可能会把数据库的2PC(两阶段提交)搬出来说话了。OK,我们就来看一下数据库的两阶段提交。
对数据库分布式事务有了解的同学一定知道数据库支持的2PC,又叫做 XA Transactions。
MySQL从5.5版本开始支持,SQL Server 2005 开始支持,Oracle 7 开始支持。
其中,XA 是一个两阶段提交协议,该协议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事务协调器要求每个涉及到事务的数据库预提交(precommit)此操作,并反映是否可以提交.
- 第二阶段:事务协调器要求每个数据库提交数据。
其中,如果有任何一个数据库否决此次提交,那么所有数据库都会被要求回滚它们在此事务中的那部分信息。这样做的缺陷是什么呢? 咋看之下我们可以在数据库分区之间获得一致性。
如果CAP 定理是对的,那么它一定会影响到可用性。
如果说系统的可用性代表的是执行某项操作相关所有组件的可用性的和。那么在两阶段提交的过程中,可用性就代表了涉及到的每一个数据库中可用性的和。我们假设两阶段提交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库都具有99.9%的可用性,那么如果两阶段提交涉及到两个数据库,这个结果就是99.8%。根据系统可用性计算公式,假设每个月43200分钟,99.9%的可用性就是43157分钟, 99.8%的可用性就是43114分钟,相当于每个月的宕机时间增加了43分钟。
以上,可以验证出来,CAP定理从理论上来讲是正确的,CAP我们先看到这里,等会再接着说。
BASE理论
在分布式系统中,我们往往追求的是可用性,它的重要程序比一致性要高,那么如何实现高可用性呢? 前人已经给我们提出来了另外一个理论,就是BASE理论,它是用来对CAP定理进行进一步扩充的。BASE理论指的是:
- Basically Available(基本可用)
- Soft state(软状态)
- Eventually consistent(最终一致性)
BASE理论是对CAP中的一致性和可用性进行一个权衡的结果,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无法做到强一致,但每个应用都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来使系统达到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
解决方案
一、基于XA协议的两阶段三阶段提交 2PC 3PC
两阶段提交举例:
- 第一阶段,张老师作为“协调者”,给小强和小明(参与者、节点)发微信,组织他们俩明天8点在学校门口集合,一起去爬山,然后开始等待小强和小明答复。
- 第二阶段,如果小强和小明都回答没问题,那么大家如约而至。如果小强或者小明其中一人回答说“明天没空,不行”,那么张老师会立即通知小强和小明“爬山活动取消”。
- 如果小强没看手机,那么张老师会一直等着答复,小明可能在家里把爬山装备都准备好了却一直等着张老师确认信息。更严重的是,如果到明天8点小强还没有答复,那么就算“超时”了。
解析:
所谓的两个阶段是指: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投票阶段)和第二阶段:提交阶段(执行阶段)。
- 准备阶段:
事务协调者(事务管理器)给每个参与者(资源管理器)发送Prepare消息,每个参与者要么直接返回失败(如权限验证失败),要么在本地执行事务,写本地的redo和undo日志,但不提交,到达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
- 提交阶段:
如果协调者收到了参与者的失败消息或者超时,直接给每个参与者发送回滚(Rollback)消息;否则,发送提交(Commit)消息;参与者根据协调者的指令执行提交或者回滚操作,释放所有事务处理过程中使用的锁资源。(注意:必须在最后阶段释放锁资源)
局限性和适合场景:
- 所有的操作必须是事务性资源(XA协议),存在使用局限性(微服务架构下多数使用HTTP协议),比较适合传统的单体应用;
- 由于是强一致性,资源需要在事务内部等待,性能影响较大,吞吐率不高,不适合高并发与高性能的业务场景;
- 对于场景A和B,使用该方案具有一定意义。
落地方案
在JavaEE平台下,WebLogic、Webshare等主流商用的应用服务器提供了JTA的实现和支持。而在Tomcat下是没有实现的,这就需要借助第三方的框架Jotm、Automikos等来实现,两者均支持spring事务整合。
详细请阅读:关于分布式事务、两阶段提交协议、三阶提交协议
二、本地消息表
其基本的设计思想是将远程分布式事务拆分成一系列的本地事务。如果不考虑性能及设计优雅,借助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即可实现。
举个经典的跨行转账的例子来描述。
- 第一步伪代码如下,扣款1W,通过本地事务保证了凭证消息插入到消息表中。
- 第二步,通知对方银行账户上加1W了。
通知方式可采用时效性高的MQ,由对方订阅消息并监听,有消息时自动触发事件,或者采用定时轮询扫描的方式,去检查消息表的数据。
两种方式其实各有利弊,仅仅依靠MQ,可能会出现通知失败的问题。而过于频繁的定时轮询,效率也不是最佳的(90%是无用功)。所以,我们一般会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解决了通知的问题,又有新的问题了。万一这消息有重复被消费,往用户帐号上多加了钱,那岂不是后果很严重?
仔细思考,其实我们可以消息消费方,也通过一个“消费状态表”来记录消费状态。在执行“加款”操作之前,检测下该消息(提供标识)是否已经消费过,消费完成后,通过本地事务控制来更新这个“消费状态表”。这样子就避免重复消费的问题。
总结:上诉的方式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实现,基本避免了分布式事务,实现了“最终一致性”。但是,关系型数据库的吞吐量和性能方面存在瓶颈,频繁的读写消息会给数据库造成压力。所以,在真正的高并发场景下,该方案也会有瓶颈和限制的。
三、MQ消息
3.1非事物消息
通常情况下,在使用非事务消息支持的MQ产品时,我们很难将业务操作与对MQ的操作放在一个本地事务域中管理。通俗点描述,还是以上述提到的“跨行转账”为例,我们很难保证在扣款完成之后对MQ投递消息的操作就一定能成功。这样一致性似乎很难保证。
先从消息生产者这端来分析,请看伪代码:
"根据上述代码及注释,我们来分析下可能的情况:
- 操作数据库成功,向MQ中投递消息也成功,皆大欢喜
- 操作数据库失败,不会向MQ中投递消息了
- 操作数据库成功,但是向MQ中投递消息时失败,向外抛出了异常,刚刚执行的更新数据库的操作将被回滚
从上面分析的几种情况来看,貌似问题都不大的。那么我们来分析下消费者端面临的问题:
- 消息出列后,消费者对应的业务操作要执行成功。如果业务执行失败,消息不能失效或者丢失。需要保证消息与业务操作一致
- 尽量避免消息重复消费。如果重复消费,也不能因此影响业务结果
- . 如何保证消息与业务操作一致,不丢失?
主流的MQ产品都具有持久化消息的功能。如果消费者宕机或者消费失败,都可以执行重试机制的(有些MQ可以自定义重试次数)。 - . 如何避免消息被重复消费造成的问题?
保证消费者调用业务的服务接口的幂等性
通过消费日志或者类似状态表来记录消费状态,便于判断(建议在业务上自行实现,而不依赖MQ产品提供该特性)
总结:这种方式比较常见,性能和吞吐量是优于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消息表的方案。如果MQ自身和业务都具有高可用性,理论上是可以满足大部分的业务场景的。
3.2 事物消息
它是将本地事务和发消息放在了一个分布式事务里,保证要么本地操作成功成功并且对外发消息成功,要么两者都失败,开源的RocketMQ就支持这一特性,具体原理如下:
- A系统向消息中间件发送一条预备消息
- 消息中间件保存预备消息并返回成功
- A执行本地事务
- A发送提交消息给消息中间件
通过以上4步完成了一个消息事务。对于以上的4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可能产生错误,下面一一分析:
- 步骤一出错,则整个事务失败,不会执行A的本地操作
- 步骤二出错,则整个事务失败,不会执行A的本地操作
- 步骤三出错,这时候需要回滚预备消息,怎么回滚?答案是A系统实现一个消息中间件的回调接口,消息中间件会去不断执行回调接口,检查A事务执行是否执行成功,如果失败则回滚预备消息
- 步骤四出错,这时候A的本地事务是成功的,那么消息中间件要回滚A吗?答案是不需要,其实通过回调接口,消息中间件能够检查到A执行成功了,这时候其实不需要A发提交消息了,消息中间件可以自己对消息进行提交,从而完成整个消息事务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两阶段提交往往用在高并发场景下,将一个分布式事务拆成一个消息事务(A系统的本地操作+发消息)+B系统的本地操作,其中B系统的操作由消息驱动,只要消息事务成功,那么A操作一定成功,消息也一定发出来了,这时候B会收到消息去执行本地操作,如果本地操作失败,消息会重投,直到B操作成功,这样就变相地实现了A与B的分布式事务。原理如下:
"虽然上面的方案能够完成A和B的操作,但是A和B并不是严格一致的,而是最终一致的,我们在这里牺牲了一致性,换来了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当然,这种玩法也是有风险的,如果B一直执行不成功,那么一致性会被破坏,具体要不要玩,还是得看业务能够承担多少风险。
四、TCC模式
一个完整的TCC业务由一个主业务服务和若干个从业务服务组成,主业务服务发起并完成整个业务活动,TCC模式要求从服务提供三个接口:Try、Confirm、Cancel。
- Try:完成所有业务检查
预留必须业务资源 - Confirm:真正执行业务
不作任何业务检查;只使用Try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Confirm操作满足幂等性; - Cancel:
释放Try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Cancel操作满足幂等性;
整个TCC业务分成两个阶段完成:
"- 第一阶段:主业务服务分别调用所有从业务的try操作,并在活动管理器中登记所有从业务服务。当所有从业务服务的try操作都调用成功或者某个从业务服务的try操作失败,进入第二阶段。
- 第二阶段:活动管理器根据第一阶段的执行结果来执行confirm或cancel操作。如果第一阶段所有try操作都成功,则活动管理器调用所有从业务活动的confirm操作。否则调用所有从业务服务的cancel操作。
TCC模式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见同事田向阳的技术文章《微服务架构下数据一致性保证(三)》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阶段confirm或cancel操作本身也是满足最终一致性的过程,在调用confirm或cancel的时候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网络)导致调用失败,所以需要活动管理支持重试的能力,同时这也就要求confirm和cancel操作具有幂等性。
五、其他补偿方式
5.1 最大努力通知
一方执行完成后,通知另一方,通知失败后继续通知知道成功。
比如交易结果的通知等,通知类型。
5.2 Sagas 事务模型
该模型其核心思想就是拆分分布式系统中的长事务为多个短事务,或者叫多个本地事务,然后由 Sagas 工作流引擎负责协调,如果整个流程正常结束,那么就算是业务成功完成,如果在这过程中实现失败,那么Sagas工作流引擎就会以相反的顺序调用补偿操作,重新进行业务回滚。
5.3 回退接口
A调用B,然后调用C,C失败后滴啊用B的回退接口
参考
- 转自:细说分布式下的数据一致性